|
AU8系列前带监测功能的设置 钩状效应即HOOK效应,是指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而导致假阴性的现象,其中抗体过量叫做前带效应;抗原过量叫做后带效应。常常混称为带现象。 前带判断值的确定 差值法和比值法都采用类似的判断依据。选取前后组读点后,先使用校准品当作样品测试,得到前后组读点的吸光度值,按照公式正确计算出差值或比值,当作正常标准的边界值。 校准品经过特殊处理,不可能出现前带现象。校准品一般选择中值附近的值。 然后在判断依据中,设置低于或大于边界值判断为前带现象。 但至于低于或大于边界值并不好判定。所以以判采用前带样品梯度稀释的方法测试一些列样品,找到刚刚没有出现前带的前后两个样品的数据作为参照。 不进行前带判断的低值 这一步确认比较麻烦,需要根据不同的机型,不同的试剂及参数进行尽可能多的标本测,一般采用正常标本进行梯度稀释测试判断,以出现误判的那个标本为基准,将相关的吸光度数值作为依据。 前带子读点一般在启动反应前后的几个点,前带主读点一般在启动反应后的最后几个点。前带读点与计算读点并不冲突,同时LIH监测与底物耗尽监测也不冲突。 差值法:有些机型称之为Sub法,终点法推荐使用。就是在反应曲线上选择两组数据点,后组点减去前组点的差值超过一定的范围,被认为是前带现象。 比值法:有些机型称之为Ratio法,速率法推荐使用。就是在反应曲线上选择两组数据点,后组点速率与前组点速率的比值超过一定的范围,被认为是前带现象。 AU系列机型的前带监测界面: MenuList- Parameters-Misc.- Data Check Parameters 菜单-参数-其它-数据检查参数 其中设置前带参数是用于折线方式的校准,我们一般不采用。
AU系列机型的前带监测适用范围:
适用于终点法End、速率法Rate、固定点法Fixed; 仅限于反应方向为+的项目; 适用于标本测试、质控测试。试剂空白和校准测试不进行前带检查。 AU的前带检查Pro-zone Check或称为数据检查Datacheck,分为三种检查方法Logic Check 1-3(逻辑检查1-3)。三种检查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以下提到的吸光度值是采用双波长校正和RB试剂空白校正后的吸光度值。 查看各点吸光度的方法:反应监测中的常规-数据显示 前带判断: 有四种检查类型,选择其中一种: Pattern 1 同时符合公式1和公式2,判断为前带; Pattern 2 符合公式1但不符合公式2,判断为前带; Pattern 3 符合公式2但不符合公式1,判断为前带; Pattern 4 同时不符合公式1和公式2,判断为前带。 同样,针对样品类型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判断。 下面逐步介绍各检查方法和举例: 1 Logic Check 1(逻辑检查1): C1:check point 1 (0 ≤Cl<27) 检查点1 C2:check point 2 (Cl<C2<27) 检查点2 C3:check point 3 (C2<C3≤27) 检查点3 K:Decision Value 1(0≤K<2.0) 判断值K L:Decision Value 2(K<L<9.0) 判断值L M:Decision Value 3 (0<M<3.0) 判断值M 前带计算公式: 公式1: K≤(OD(C2)−OD(C1))/(OD(C3)−OD(C1))<L 检查点2减去检查点1与检查点3减去检查点1的比值,在判断值K与判断值L之间。 LP1: Limit point 1 ( 0≤LP1<27) 限制点1 LP2: imit point 2 (LP1<LP2≤27) 限制点2 公式2:(OD(LP2)−OD(LP1))≥M 终点法举例: C1读点可以选择P0或P10点,也就是R1试剂空白点或R2加入之前的点。 C2一般选择R2加入之后的几个点,例如P11、P12、P13点等。 C3一般是终点,可以与反应参数设置的读点相同。 LP1可以与C1点相同,LP2可以与C3点相同。 例图中,C1和LP1等同,C3和LP2等同,C2位于P11-P13之间。 正常标本的情况是C1<C2<C3 根据公式得知: 公式1:K≤(OD(C2)−OD(C1))/(OD(C3)−OD(C1))<L 公式2:(OD(LP2)−OD(LP1))≥M 由于采用三个点的差值相比的方法,可以规避反应幅度的不同。 选取中值(可以是正常范围中的中值,也可以是测量范围的中值,还可以用中值校准品)标本的各点吸光度值,计算(OD(C2)−OD(C1))/(OD(C3)−OD(C1))的值,然后用高低值(没有前带现象的)标本进行验证,得出A值。 选取明显和过度前带现象的标本,测试后,利用公式1计算得出B值。 选取正常标本进行梯度稀释,找到曲线中C2明显大于C3的稀释浓度,将这个标本的最终LP2-LP1的值作为C值。 根据不同的项目和公式1、2的判断依据,从A、B、C值中判断及赋值K、L、M,并依次决定采用哪种判断方式。 各标本吸光度值及各值的取值: C1/LP1=P10,C2= P13,C3/LP2=P27 赋值K=1(0.5714和1.1579之间) 赋值L=2<L<9(一般选择最大范围的9) 公式1:1≤(P13−P10)/(P27−P10)<9 赋值M=0.1 公式2:P27-P10≥0.1 判断依据选择Pattern 1 速率法举例: C1读点选择P11点或之后,也就是R2加入之后的点。 C2一般选择R2加入之后和参数读点区之间的点。 C3一般是曲线最后几个点,或参数读点区的最后点。 LP1可以与C1点相同,LP2可以与C3点相同。 例图中,C1和LP1等同,C3和LP2等同,C2位于P11-P13之间。 正常标本的情况是C1<C2<C3 根据公式得知: 公式1:K≤(OD(C2)−OD(C1))/(OD(C3)−OD(C1))<L 公式2:(OD(LP2)−OD(LP1))≥M 由于采用三个点的差值相比的方法,可以规避反应幅度的不同。 选取中值(可以是正常范围中的中值,也可以是测量范围的中值,还可以用中值校准品)标本的各点吸光度值,计算(OD(C2)−OD(C1))/(OD(C3)−OD(C1))的值,然后用高低值(没有前带现象的)标本进行验证,得出L值。 吸光度数据 C1/LP1=P11;C2=P15;C3/LP4=P25 K=0.22;L=9;M=0.07;判断依据选择Pattern 1 下图是CRP项目的前带检查设置示例: 2 Logic Check 2(逻辑检查2): C : check point 1 (0≤C<27) 检查点 LP1 : Limit point 1 ( 0≤LP1<27) 限制值1 LP2 : Limit point 2 (LP1<LP2≤27)限制值2 S : Check Point Interval(0<S<7) 间隔点 K : Decision Value(0≤K<99.999)判断系数1 M : Decision Value(0<M<3.0) 判断系数2 根据判断系数计算出判断值: Judgment valu A 判断值A =(OD(C+S)−OD(C))/(OD(C+2S)−OD(C)) Judgment value B 判断值B =(OD(C+2S)−OD(C+S)/(OD(C+ 3S)−OD(C+S)) Judgment value C 判断值C =((OD(C+3S)−OD(C+2S))/(OD(C+4S)−OD(C+2S)) 从判断值A-C中,识别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计算均值。 前带计算公式: 公式1: (最大值−最小值)/均值≥K 公式2: (OD(LP2)−OD(LP1))≥M 按照S间隔点,从C点依次延续四次,共五个检查点进行公式1的计算。 终点法举例: 吸光度数据 C/LP1=P10,S=4(P14,P18,P22,P26),LP2=P26或P27 K=0.4 M=0.1 判断依据选择Pattern 1 速率法举例: 吸光度数据 C/LP1:P11,S:4 ( P15,P19,P23,P27 ), LP2:P27 K=0.2900;M=0.07;判断依据选择Pattern3 3 Logic Check 3(逻辑检查3): C : check point 1 (0≤Cl<27) 检查点 LP1 : Limit point 1 ( 0≤LP1<27) 限制值1 LP2 : Limit point 2 (LP1<LP2≤27)限制值2 S : Check Point Interval(0<S<7) 间隔点 K : Decision Value(0≤K<99.999)判断系数1 M : Decision Value(0<M<3.0) 判断系数2 根据判断系数计算出判断值: Judgment value A=(OD(C+S)−OD(C)) 判断值A Judgment value B=(OD(C+2S)−OD(C+S) 判断值B Judgment value C=((OD(C+3S)−OD(C+2S)) 判断值C Judgment value D=((OD(C+4S)−OD(C+3S)) 判断值D 从判断值A-D中,识别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计算均值。 前带计算公式: 公式1 (最大值−最小值)/均值≥K 公式2 (OD(LP2)−OD(LP1))≥M 与Logic Check 2 逻辑检查2的设置方式类似,但公式1的计算方法不同。 终点法举例: 吸光度数据 C/LP1=P10,S=4(P14,P18,P22,P26),LP2=P26或P27 K=1 M=0.1 判断依据选择Pattern 1,但此方法明显不适用。 速率法举例: 吸光度数据: C/LP1:P11,S:4 ( P15,P19,P23,P27 ) LP2:P27 K=0.5;M=0.07;判断依据选择Pattern 1。 下图是D-D二聚体的前带检查设置示例: 判断出前带现象后,结果出现Z旗标,如果前带判断公式中的数据出现问题,会出现&旗标。 对于出现前带现象的标本,可以采用前带设置中的多点校准曲线进行结果计算。 在前带设置按钮中,可以使用专用的多边形折线多点校准曲线,对前带数据进行计算。 如果使用前带校准曲线进行计算的结果,会出现旗标bZ,这个结果本身也不应该报告,应该据此设定稀释倍数重测。
本文图片过多,下载附件方便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