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yeec近年来原创帖合集 本站基础知识下载汇总 yeec网站学习币充值链接 学习中心正式上线

[转帖]血流变的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郑振寰 发表于 2005-10-30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才能更好的浏览或提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发展概述

血液流变学是国际六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迅猛发展,其中血液粘度测量逐步被临床医学所接受,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跟踪及预报等方面,相应的各类血流变仪(尤其是粘度仪)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各类血流变仪的简单和粗糙,加之对血流变的认识过于肤浅、片面和绝对,过分夸大血液流变学的临床作用(如中风预报等),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应用中进入了比较尴尬的怪圈。近年来,随着血流变设备在精确度、可靠性和智能化方面的不断提高,随着对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深入到细胞流变学和分子流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血液病和血液循环障碍的明显增多,血液流变学的科学性又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预防和监测等方面愈来愈广泛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研究对象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和变形的科学。众所周知,器官组织的正常生命活动,要靠正常的血 液供应,而正常的血液供应一靠正常的心血管活动,二靠正常的血液的质和量。血液本身的质和量发生改变势必影响到器官组织的生命活动,导致病理过程的出现。这就是为什么血液流变学为人们如此重视、迅猛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原因所在。

三、血流变检测的主要参数

㈠、全血粘度

⒈概述:血液作为一种含有血细胞的悬浮液系统,其流变学特性首先表现为具有一定流动性和变形性。血液粘度是表征血液流动阻力的主要参数,血液粘度高表示流动时阻力大,即流动性差;粘度 低表示流动性好。血液是非牛顿流体,血液粘度的最大特点是,它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血液粘度的高低与血液的流态密切相关。高切粘度是表征血液较快速的流动时血液的粘度,它反映红细胞的变形起主要作用时对血液流动的影响;低切粘度是表征血液较缓慢的流动时血液的粘度,它主要反映红细胞的聚集起主要作用时对血液流动的影响;因此,为正确反映血液的流动特性,必须选用切变率明确、连续且范围较宽的粘度计进行粘度测量。

⒉临床意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 伤、脱水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 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症、 酸中毒、缺氧等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粘度升高。而各种贫血、尿毒症、 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妇女妊娠期则全血粘度降低。

全血粘度测定对鉴别诊断尚有一定意义,如中风患者中缺血性中风70%--80%全血粘度增高,而出血性中风则不增高或降低。

㈡、血浆粘度

⒈概述: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不论在高或低切变率范围总是一个常数,是一种牛顿型流体。血浆粘度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度升高,全血粘度随之相应增高,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

⒉临床意义:不同年龄或疾病状态下,由于纤维蛋白原含量不一,血浆粘度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疾病状态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浆粘度表

㈢、红细胞压积

⒈概述: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积,即为一定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总体积除以血液体积,红细胞 压积增高则血液粘度增加。

⒉临床意义:红细胞压积增加,常导致全血粘度增加,呈现血液高粘滞综合症。红细胞压积降 低,血液流动性增加,因此常用血液换出稀释疗法治疗脑梗塞,(急性心肌梗塞时,红细胞压积是一 个重要的指标)即使红细胞比积降低到30%--35%左右,认为在这个压积下血液粘度显著下降,血液 流动性增加,以此改善脏器供血。

红细胞压积的增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 烧伤、 脱水等疾病;Hct 的降低常见于贫血、晚期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疾病。Hct 可作为考察病情 程度、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㈣、全血还原粘度(R.V)

全血还原粘度是指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之比,即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粘度值,有利于不同 红细胞压积血标本粘度的比较。

㈤、红细胞聚集指数(Arbc)

⒈概述:静止血液中由于血浆大分子的桥联作用,使红细胞聚集成缗钱状,甚至彼此连结成三维 空间的网状结构,在正常状态下,当切变率高于 50/秒时,聚集体容易破坏,红细胞呈单个分散状态,若由于疾病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等浓度增加,红细胞聚集体增加,血液流动性减弱,使循环血液灌注量不足,导致组织或器官缺血、缺氧。

⒉临床意义:在以下疾病状态,如异常蛋白血症、感染性胶原病炎病、恶性肿瘤、合并微血管障 碍糖尿病,以及心肌梗塞、外伤、手术、烧伤等所致组织溃疡都会发生血管内红细胞聚集,在小静脉 或小动脉中也可发现红细胞聚集,然而对于健康人的小动脉,则不会发生血管内红细胞聚集,小动脉 血管内红细胞聚集会引起血流障碍、组织供氧障碍、血管内皮细胞的低氧障碍等。

㈥、红细胞变形指数(TK)

⒈概述:正常红细胞由于形状、细胞膜及细胞内容物结构上的特点,决定了红细胞很容易变形。 红细胞的可变形性在决定血液的流动性、红细胞寿命以及微循环的有效灌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⒉临床意义:

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第1--3天变化最明显,认为患者苍白、出汗、皮肤冷 粘等症状与红细胞硬度升高有关。

⑵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变形明显低于健康人。糖尿病患者也有类似改变,有血管并发症者更差。

⑶高脂血症使红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也升高,膜面积增加,红细胞变成棘状,变形性降低。

⑷多发性动脉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雷诺氏病、高血压病、肿瘤均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吸烟也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㈦、血沉

⒈概述: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红细胞比积有关。在血液流变学测定中,常作 为红细胞聚集、红细胞表面电荷、红细胞电泳的通用指标。因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测定血沉方程K值更有价值。

⒉临床意义:病理性增高多见于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严重贫血、白血病、肿瘤、甲亢、肾炎、 全身和局部性感染、组织损伤及坏死等疾病。并常见于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以及小儿和60岁以上的老人。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3--4天血沉增快,并持续1--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故可借血沉结果加以鉴别。

㈧、血沉方程K值

⒈概述:红细胞沉降率除了反映血液的成份改变外,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红细胞比积,后者成 为影响血沉的主要因素。

⒉临床意义:血沉方程K值排除了红细胞压积对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无论血沉是否增快,K值高 能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K值正常而血沉增高,必然是由于红细胞压积低而引起的血沉增高; 沉降 率h大,K值也大,可以肯定血沉快;沉降率h正常,K值正常,可以肯定血沉正常;沉降率h正常,K值增大,可以肯定血沉快。为校正 Hct的生理性波动或变化而导致的 ESR值的非病理性偏差,可利用血沉方程 K值来准确、客观地反映红细胞沉降和聚集的实际情况。无论 ESR值变化与否, K值增高均反映红细胞聚集程度增强。

红细胞聚集的快慢和强弱是红细胞聚集性的两个重要方面,红细胞聚集性对血液灌注具有极大影 响,是影响血液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临床多种病理情况下均有红细胞聚集性改变,其中以心血管 病和肿瘤最为常见。红细胞聚集性增强,严重的情况下导致血流过缓,是血粘度增高的主要原因;血 流过缓将导致红细胞的进一步聚集,从而使血液循环进入红细胞聚集增强──血流过缓──红细胞聚 集更强──血流更缓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高粘滞综合症、高血压、冠心病、血栓、脑中风、 糖尿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恶性肿瘤等。

四、血液高粘滞综合症

血流变参数的异常改变统称为血液高粘滞综合症,临床上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⒈高浓稠血症:

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增高,也有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血糖、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的。

⒉高粘滞血症:

主要表现为全血粘度、还原粘度和血浆粘度增高。

⒊红细胞聚集增强症:

主要表现为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具体为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等血流变参数增高。

⒋红细胞刚性增高症:

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即刚性增强。红细胞变形性优劣是影响机体微循环的关键性因素。

五、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㈠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血液高粘滞综合症是根据血液流变性变化情况分类划型的,在临床上自然必须用检测到的血液流 变学指标来诊断鉴别。这一方面是靠周密设计测定指标项目及符合精确度要求的指标测定值;另一方 面要靠诊断医师掌握一定的血液流变学知识和工作经验,灵活动用指标,周密考虑,综合分析,获得 符合实际的诊断结果,进行治疗处理。下面就常见病进行讨论。

⒈缺血性脑中风

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中风,临床上又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称 为缺血性脑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属缺血性脑中风范畴,俗称小卒。出血性脑中风血液流变学各 项指标无明显改变,而缺血性脑中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则改变明显,形成高粘滞综合症。全血粘度,尤其是低剪变率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等明显增加,还有患者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变形降低。

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可损及血管内膜表面结构,改变其带电性和其他性质,成为脑血栓形成的重 要危险因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也是缺血性脑中风重要危险因素;血液处于高 粘滞状态,脑组织缺血、缺氧、酸中毒,导致法-林氏效应逆转的血管半径(临界半径)增大,血流 瘀滞,形成恶性循环,促进脑血栓形成。

⒉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主要形式之一。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呈现血液高粘滞综合症,其主要表现 为:全血粘度增高,尤其以低剪变率下更明显,全血粘度是冠心病的重要指标;血浆粘度增高已否, 所报道不一致,血浆粘度增高与纤维蛋白原、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有关。

⒊恶性肿瘤

癌症病人大多数不同程度地呈现血液高粘滞状态。各种癌症病人普遍存在红细胞变形性差,红细 胞压积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变快,这意味着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癌症患者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含量非 常明显增高,白蛋白含量显著下降。 血液粘滞异常,尤其是高粘滞疾病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㈡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⒈潜在疾病的早期诊断

国内外已把血液粘滞因素增高列入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许多疾病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往往已 引起若干血液粘滞因素增高,这提示可能有潜在的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之前,往往有一项或多项血液粘滞因素明显增高,这标志着这些疾病的无症状病程已经存在。早期过小的恶性肿瘤,即使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检测仪器也很难发现,但癌症患者通常很早就出现血浆粘度明显增高,红细胞聚集显著增强。还有学者发现癌症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非常显著。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癌症的先兆。镰状红细胞贫血患儿出生后即可发现红细胞刚性增高,易破、脆等血液高粘滞特点。当然不仅这些,还有一些疾病也有高粘滞综合症先兆出现。这些表明,进行血液流变学普查,综合分析指标异常的原因,必要时应跟踪检查,可能查出潜在的疾病,可早期防治。

⒉中风预测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死亡率高。中风的防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 HO )近年成立的关于中风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特别工作组指出:“……中风无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风的预测和防治是国内外学者进行研究的一大课题,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预测中风涉及因素很多,有环境因素,社会因素,饮食习惯,个人嗜好,精神因素,个人病史, 家族中风史,生理、生化因素,现时症状和体征,对于缺血性中风,血液流变学因素是极为重要的。 中风预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高科技工程。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仅用若干血液流变学指标预 报中风,曾风行一时,其实是不可能的,把中风预测简单化了。但是,因此而认为中风是不可预测的,也不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血液流变学的兴起,为中风预测提供了一方面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指标,使中风预测向前推进了一步。目前中风预测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到临实用还有相当的距离。可以相信,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对脑中风研究的深入,将能全面地、科学地把握住引起中风的种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加上中风预测设备的不断更新、完善,中风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率将不断提高。

尽管单独用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能预测中风,但如果血液流变学高粘滞指标项目多,指标劣化程度 高,意味着血液处于较严重或严重的粘滞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引起脑中风,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及 心肌梗塞等缺血性疾病发生,应该及时地进行预防治疗,降低高粘滞状态,预防脑中风、心肌梗塞等 疾病的发生。

㈢在药物研究和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⒈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深入,血液流变学疾病,其中主要是各型高粘滞综合症的提出,人们非常 重视相应治疗药物的研究,包括中草药和西药,而对中草药的研究尤为活跃,成绩显著。

研究治疗高粘滞综合症,中医活血化瘀药物,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利用血液流变 学指标建立高粘滞综合症和血瘀症的动物模型,常用的有缺血模型、高粘血症模型、血栓栓塞模型、 结缔组织病变模型和微循环障碍模型等,用于观测试验中用血液流变学指标判断试验药物疗效、确定 药物用量、服药方法和疗程。

多年来,我国学者在研究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抗 动脉粥样硬化,纤溶、降脂,改善微循环,改善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改善血液触变性、粘弹性、 血栓弹力图等方面的药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确定了一批改善血液粘滞因素、治疗高粘滞综合症,治 疗血瘀证有效的中草药、药方和成药。尽管如此,治疗血液流变学疾病的药物远未满足需要,疗效显 著,服用方便,副作用少的药物更是缺乏,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开发出新药,以适应需求。

⒉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治疗血液流变学疾病,包括血瘀证,药物疗法或非药物疗法,判断疗效,了解病情、病程,指导 治疗,预后等方面,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十分必要的。血液流变学的发展,已形成一种新的治疗方 法,即血液流变学疗法。血液流变学指标是这种疗法的基本观测指标。

看贴要回是本分,有问必答是人才,解决问题回贴是公德.
医疗设备维修.维修咨询(请尽可能在论坛提问),协助维修,上门服务.
电话:13991827712

yeec维修网视频培训资料购买链接
BeckmanCoulter DXA系列培训资料
Ortho VITROS 系列培训资料
Ortho enGen_ThermoFisher TCA 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培训资料
Roche Cobas 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培训资料
Roche Cobas modular系列分析仪培训资料
Horiba-ABX Yumizen系列培训资料
DiaSorin Liaison系列培训资料
Advia2120培训资料
Inpeco-Aptio系列培训资料
Atellica Solution系列培训资料
Siemens Immunoassay系列培训资料 西门子化学发光系列
SIEMENS Advia系列培训资料 西门子生化系列
Toshiba/Abbott系列培训资料 东芝雅培生化系列
Abbott Architect 系列培训资料 雅培生化化学发光系列
ACL TOP 系列培训资料 沃芬TOP血凝系列
BeckmanCoulter Immunoassay系列培训资料 贝克曼化学发光系列
BeckmanCoulter DXH 系列培训资料 贝克曼DXH血球系列
BeckmanCoulter自动样品处理系统介绍性培训资料 贝克曼前后处理流水线系列
BeckmanCoulter AU系列培训资料 贝克曼AU生化系列
BeckmanCoulter DXC系列培训资料 贝克曼DXC生化系列
LaboSpect003/008/AS 7100/7180分析仪培训资料
Horiba-ABX系列培训资料 Horiba-ABX血球系列
Sysmex 血凝系列培训(CA/CS)
Sysmex 尿液分析系列培训(UF1000/5000/UC3500)
Sysmex 血球系列培训(KX21/POCH/XS/XT/XE)
Sysmex XN系列培训(XN-L/XN1000/XN2000/XN3000/XN9000)
Sysmex HISCL系列培训
可直接淘宝店铺购买https://yeec.taobao.com,或咨询手机/微信:13991827712,QQ:67708237
 

赵瑾 发表于 2005-11-8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你看到的下沉高度是最终的结果而所报的血沉值则是测试进行到一小时的时候沉降的值或是根据半小时时的沉降值换算出的每小时沉降值,所以不能凭最后你所看到的沉降高度来判断给出血沉值的准确性。

shitailing 发表于 2005-11-8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能告诉我,我是用的世帝公司的血沉仪,医院问下沉的高度一样为什么血沉值不一样?有那位大侠知道怎么解释请告知,万份感谢!!
shitailing 发表于 2005-11-9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斑竹回复。同样的血用魏氏法做和用血沉仪做结果有相同的或相差很小的,有的结果相差很大,这是为什么?恳盼回复!谢谢!!

赵瑾 发表于 2005-11-9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使用的是64孔血沉,差异的来源很大可能是某些孔位测试光电感应器的工作不稳定;如使用的是20孔血沉,则是因为该机会在本身所计数值的基础上加乘一个系数就会造成误差扩大

莫东 发表于 2005-11-11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内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血沉的结果,你注意到没有?值差比较大的都是放得比较后面的,64也的扫描板由于重力原因,有的机子的板变形了,所以得的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偏差

123@qwe 发表于 2018-10-6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手机版|小黑屋|加入QQ群|注销账号|yeec维修网

GMT+8, 2024-6-12 09:12 , Processed in 0.428370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